整理不等於丟東西

2025-03-28

「整理師就是來幫你丟東西的。」

「為什麼要花錢來請人幫你丟東西?」

有時會聽到這類對於整理服務的想法。

可能是因為整理師不時提及斷捨離、整理時又容易有大量淘汰物品的過程,所以「丟東西」一事就讓人印象深刻。

「丟東西」會出現在篩選物品去留的環節,只是整理的其中一個部分,而且篩選也並不只是在丟東西而已。篩選時,瀏覽的每一樣物品都會累積出改變生活的資訊。

例如客戶淘汰物品時可能會說:

這個沒有在用→是因為錯估需求、太過老舊,還是有更好用的了?整理師會從中瞭解採購習慣。

這個材質不好→是不耐用還是皮膚會過敏?那客戶現在追求哪類材質?後續也會提醒客戶某些材質可能有疑慮,之後選購的收納品也要留意這個訴求。

這是買錯的款式→瞭解客戶的購物習慣,避免因不及退換貨而閒置物品;如果是整理師熟悉的品項,還可以提供日後的選購建議。

客戶保留物品時可能會說:

這個我很常用→整理師上架時要據此習慣留意定位。也要留意客戶「常用」的定義,例如當客戶說這20件長褲他幾乎每天都穿,同時又說另外那20件裙子和20件洋裝都很常穿,整理師要發現客戶沒意識到的矛盾之處,進一步引導客戶保留符合實際狀況的物品。

沒在用但這是朋友或家人送的→若數量不多,基於人情考量不一定要淘汰。但數量一多或空間實在有限,整理師要協助評估保留原則。

這我還沒用過→客戶有時看到新品就會直覺先留下,但整理師會確認是想用但不好拿、沒有使用時機(例如全新的果汁機但沒有喜歡喝果汁)、還是沒有真正評估過自己喜不喜歡。

對於客戶不確定是否保留的物品,整理師更能從中知道客戶是念舊、不習慣淘汰物品、還是喜歡以備不時之需,各種狀態都有適合的因應模式。

所以篩選不只是丟東西,是同步協助客戶判斷物品的必要性,並掌握客戶的習慣或價值觀,從中引導或釐清生活觀念。

整理也不等於丟東西,你可以想成一對一的健身教練,教練會根據你的體能或需求制訂菜單、評估進展、確認姿勢等等,但你不會說教練只是在旁邊幫你的動作數數。

整理師提供的,不只是斷捨離或收納技巧,而是一種讓空間與生活同步煥新的可能。